Categories


Tags


张小龙:APP产品经理必懂的30条原则

没有web的移动互联网产品该怎么做?这对中国IT人来说是全新的课题。见证过各种APP摸爬滚打的真实案例之后,微信创始人张小龙在他的演讲中连出“狠招”,建议皆切中要害,警告则发人深省。基于对人性的丰富理解与对用户心理的分析,他提出需追求极简,保持笨拙,宁缺毋滥,做小做精——这一系列的观点与B座12楼一直提倡的理念不谋而合。PPT要点,条缕清晰,毫无赘余,适合深思。

张小龙:APP产品经理必懂的30条原则 产品 产品经理 好文分享 第1张

手机是肢体的延伸,和人是一体的(通过各种传感器);而PC是外物,即外部环境。移动互联网产品不是简单的PC到手机的移植。下面整理出的30条原则中,可以看到一些对于APP产品设计和推广的清醒认识,它们来自于微信创始人张小龙的演讲PPT,APP体验报告”(ID:app-tianyanbaogao)老汪编辑整理。

1、时尚是驱动力

人是跟风的,不要太“工具化”。

2、重视“屌丝”用户群

facebook,pinterest,instagram,path等产品解决了的“存在感”问题,存在感是指人离开了sns就觉得自己与人群脱节被孤立而无价值。这些产品在中国不能普及。因为中国人面临的问题比存在感还低一个层次。是“生存感”。但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。他们既有生存感的压力。又有存在感的渴望。这些人就是“屌丝”。中国互联网的主题用户心理和需求。应从了解屌丝群生存和心理状态入手。搞清屌丝,就把握住了用户群

3、从日常体验中发现本质

GALAXY Note:时尚?方便长指甲打字

触碰开关。比普通开关更贴近人的情感

伟大的产品应该满足人的情感需求

4、需求是满足人们的贪嗔痴

产品的终极目标是满足人性需求

不在产品中参合自己的道德感

满足贪嗔痴,但又要用户“少发微信”。世界是荒诞的

产品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“Steve jobs”

5、大部分新功能是可以砍掉的

回顾一下,你们做了多少功能,是可以不做的?

6、不从同类产品里找需求

从别人的产品里,你无法深刻理解需求

需求只来自你对用户的了解

需求不来自调研、分析、讨论

找到需求背后的心理诉求

从大量反馈看出需求是骗人的(群的需求,用户会告诉他们需要的是qq群)

用户反馈能帮助完善体验,但不会告诉你要做什么新东西

从数据统计看出需求更是骗人的

7、需求的本质往往可以归结为心理诉求

漂流瓶:满足倾诉,好奇心的心理。这是一个心理驱动的范例。人们的倾诉欲望如此之强。

如果为做交友而做漂流鹏。会把握不到本质(案例:发语音瓶,还是文字?)

8、心理满足的驱动力远胜工具甚至省钱

省钱的短信替代工具不会成功。如果定位于更省钱的工具,可能就麻烦了。微信不是QQ。“微信,不只是一个通信工具”。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。反映的是心理满足至上。

为群体效应而做:附近的人

不是为了陌生人交友。是为了好奇心。他们会发生什么?它是有群体效应的。每个人在观察别人,也在被观察。他们第一次在现实中大规模互相看到

为想法而做:朋友圈

人人需要在朋友关注中获得存在感,照片是手机最佳互动载体,人只需要三五好友,人需要不暴漏好友但又要扎堆。一种比facebook,path更私密的社区。想法比功能重要。为自己要用而做。

9、只抓主场景,不做全功能

做大而全很容易,做少很难

如果没有化繁为简的能力,就克制自己的做多的欲望

做多源自于不自信

每天砍掉几个需求的爽,远大于提出几个需求

案例:朋友圈只能发照片。发140字的难度远胜一张图片

10、忘记过去的数据甚至经验

对当前和未来趋势的洞察才重要

PC上的入口是搜索框,手机上的入口在二维码

11、做人人都爱用的产品

将用户分为高中低端是不道德的

通用产品做得低龄化是不专业的体现

产品面前,人人平等

12、先做产品结构之后才是功能细节

产品结构是骨骼,不可多变和复杂

创作从骨骼开始,而不是先造肌肉

案例:微信的产品结构

13、设计就是分类

分类是人类大脑的识别模式

分类是化繁为简的方法之一

PM每天都应思考如何让事情更有条理

案例:微信保证只有4个底部TAB

14、面向场景来做设计而非功能列表

不堆砌功能。功能服务于场景和xx体验。没有孤立的功能

15、让功能存在于无形之中

案例:餐饮商家插件不可见,扫描才有

让新版看不出有变化

只有新手菜将所有(新)功能罗列在显眼的地方

16、不过度设计

做的越多可能错的越多

对主干精雕细琢,对枝叶不做深

案例:附近的人

17、宁愿损失功能也不损失体验

不为了流量而到处加入口

案例:会话界面左上角编辑按钮,为什么不可以有?

18、好产品会召唤用户

做一劳永逸的事情

你在做Class(类型),还是在做Instance(实例)?

好特性不需要不断做加法,一次成型

邮箱漂流瓶和微信漂流瓶不同

好产品会召唤用户(pony语)

19、让用户推动该用户

而非系统管理员来推动

案例:如何让用户设置头像?

20、极简方能不被超越

案例:摇一摇,与pony回信中,“摇一摇很难被超越,因为我们已经做到极简”。

21、面向两年后的场景来设计

案例:已送达状态?2年后网络状况够好,必然能送达的

22、一个特性不能让人兴奋,不如不做

你不能真正理解自己不感兴趣的需求

好奇心是PM的驱动力

逻辑的完美也是令人兴奋的

在单点获得口碑,而不是一些列可有可无的特性

(案例:QQ邮箱中转站)

23、尊重用户

保护用户隐私(通讯录上传要经过同意,LBS暴露位置要告知)

不诱导用户

再每个体验店上以用户为重。案例:在所有的正文编辑处,加上crash后的内容保护

案例:系统邮件,采用真实的产品经理签名,而非机器思维的"系统管理员”

24、如果没有自然增长就不必推广

硬导入用户,只会给用户留下坏印象,以后再也不来了

KPI是好产品的副产品,不为KPI而改变产品

25、保持粗放,保持笨拙

如果没有好的解决方案,就先放着不做

案例:发错群的问题

案例:群名片,群屏蔽

抓大场景,忽略小场景

非重要的特性就放到设置里,放到设置里不如不做

26、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就是创新

贴耳朵体验。用手遮挡iphone屏幕为什么不会切换到听筒,而耳朵可以?为什么微信能识别你的耳朵?

27、你的价值观(态度)决定产品特性

28、改变用户习惯

电话发明一百年来,都在骚扰人

微信视频通话,不允许突然呼叫别人

你无法重新发明电话,但你可以改变打电话的方式

新的习惯,让用户更舒适

抛弃不人性的创新

29、创新不是基于推理

创新是为人服务的

你要不计一切代价地展示聪明,还是选择善良? by 贝索斯

案例:耳机的按一下就开始说话(而不是按住),是不能被接受的

30、避免战略行为替代真实需求

避免“打通”,需要打通,说明不是需求

避免“整合”,需要整合,说明都不行了

避免“拉动”,需要拉动,说明是KPI了

避免“导入”,需要导入,说明没生命力

避免“多平台”,不为平台而平台

避免“全面”,全面的东西是平庸的

来源:卢松松博客


Public @ 2010-05-14 15:40:22

链轮是什么?常用做链轮的办法?

本链轮思路只是用来满足部分同学的兴趣,目前这个做法并不可取。现在是内容为王的时代,静下心来做好内容,特别是前3个月,会给网站长期的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。链轮是什么链轮这个概念,最初来源于美国,英文名:linkwheel。从字面上,我们可以理解为,多个外建博客网站采用类似车轮一样的规则进行排序,以给主站贡献最佳的外链权重。比如我们注册了20个独立博客,共20个域名,之前的操作方式是,这些博客全部给

Public @ 2012-11-28 16:01:54

Google和百度的推广策略

都说Google的用户群和百度用户群有很大的不同,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?其实是由他们的推广策略来决定的。Google的推广策略是什么呢?1、新闻推广我每天都通过新浪的互联网新闻栏目流量行业内的新闻,我发现了一个严重的现象,从我看新浪互联网新闻一年多来,每天最少有1半的互联网新闻都是Google的新闻。Google为什么能够这么多新闻呢?1、Google的核心文化就是创新,Google需要让用户感

Public @ 2011-02-22 15:39:13

张小龙:APP产品经理必懂的30条原则

1. 确定目标用户,聚焦问题解决。 2. 以用户需求为中心,关注用户心理。 3. 用户体验至上,简化产品功能。 4. 根据用户行为进行数据分析。 5. 把用户反馈放在第一位。 6. 产品设计应具有可拓展性。 7. 避免过度设计,保持简单。 8. 定期进行产品测试及改进。 9. 保持产品更新,用专业术语为用户提供反馈。 10. 注重信任与可靠性,保护用户隐私。 11. 向用户传达

Public @ 2023-06-26 04:00:25

APP运营推广思路

笔者所在公司的产品是一款股市引擎app,貌似市场上再无二家;针对同类股票app做了些简单分析后,顿时,想瞬间占领市场的野心变成了遥遥的目标;于是,推广策划就不能再以渠道作参考(因为竞品市场的占有广告太强大了,俺们没多少预算!!!)那咋办呢?笔者就在思考:能不能从用户的需求下手,毕竟用户体验才是王道么,反正初入市场,瞎猫撞撞老鼠呗;本文将从用户行为,产品下载,用户注册,渠道再开发四个部分作整理;一,

Public @ 2017-06-27 15:40:23

更多您感兴趣的搜索

0.465367s